南京晰视电子

标准雷电波形参数(标准雷电电压波形)

本篇目录:

为什么要采用标准雷电波和标准操作波?试以波形图加以说明。

雷电冲击波是由雷电等高能电磁波引起的电压瞬变。在雷电冲击过程中,电磁波会被电缆或电线中的导体反射,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波形,即全波和截波。操作冲击波则是在电力系统中人为产生的一种冲击电压。

冲击电压发生器主要用于电力设备等试品进行雷电冲击电压全波、雷电冲击电压截波和操作冲击电压波的冲击电压试验,检验绝缘性能。

标准雷电波形参数(标准雷电电压波形)-图1

为了保证多次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各实验室间试验结果的可比性,对波形及波形定义应有明确规定。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规定了标准雷电冲击全波及截波的波形和标准操作冲击电压波形。

为了检验绝缘耐受雷电冲击电压的能力,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冲击电压发生器产生冲击高压,以模拟雷电放电引起的过电压。为了使所得到的结果可以互相比较,需要规定标准波形。

考虑实际的冲击电压波形中,起始部分通常不宜区分,峰值附近波形比较平滑,标准中用峰值电压Um的0.0.5及0.9等数值来确定冲击波形的实际。

标准雷电波形参数(标准雷电电压波形)-图2

防雷规范中10350是什么意思

1、两个波形表示的实际上是时间与电流的曲线,10/350us是典型雷电击穿大地的雷电流曲线,是雷电直接袭击电力线和避雷针的雷电流曲线。我们一般称 直击雷波形。

2、您好!您所讲的雷测点其实是一块埋在混凝土构件上的铁板或扁钢,连接着引向避雷接地系统的钢筋。其作用是测试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电阻值。

3、独立的直流工作接地电阻应小于等于4欧;防静电接地电阻一般要求小于等于100欧 共用接地体(联合接地)应不大于接地电阻1欧。

标准雷电波形参数(标准雷电电压波形)-图3

4、(3)必须承受雷电冲击时的强大泄流而不会因过热导致功能失效。

5、.1为使建(构)筑物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构)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以及雷击电磁脉冲引发的电气和电子系统损坏或错误运行,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6、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 微波中继续站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0Ω。接地电阻可小于10Ω。 微波枢纽站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5Ω。接地电阻可小于10Ω。 无源中继续站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值为20~30Ω。

什么是直击雷和感应雷?

1、两个波形表示的实际上是时间与电流的曲线,10/350us是典型雷电击穿大地的雷电流曲线,是雷电直接袭击电力线和避雷针的雷电流曲线。我们一般称 直击雷波形。

2、直击雷是带电云层(雷云)与建筑物、其它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之间发生的迅猛放电现象,并由此伴随而产生的电效应、热效应或机械力等一系列的破坏作用。

3、感应雷主要通过静态充能过程来产生,并且其路径通常沿着物体表面或周围环境进行传导。相比之下,直击雷是指闪电直接打到地面或其他物体上。它是由云与地之间极高压差引起的放射性闪光现象。

4、这种电压强度很大,会引起电线的放电等现象,从而产生火花,引起火灾。

5、直击雷是带电云层(雷云)与建筑物、其它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之间发生的迅猛放电现象,并由此伴随而产生的电效应、热效应或机械力等一系列的破坏作用。感应雷也称为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它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

6、直击雷,是带电云层(雷云)与建筑物,其它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之间,发生的迅猛放电现象,并由此伴随而产生的电效应、热效应或机械力等一系列的破坏作用。

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通常写成

1、/50μs的冲击电压。雷电冲击试验电压采用波形为2/50μs的冲击电压,这种电压波形模拟了自然界中雷电放电的典型脉冲形状。在此波形下,电压幅值需要在一定范围内,以满足试验条件。

2、雷电波的时间处于1~4μs的范围内,平均6μs左右,在防雷设计中通常采用6/40μs的波形。

3、世界各国的国家标准都把标准雷电冲击波标定为:视在波头时间T1=2μs,又称波头时间;视在半波峰值时间T2=50μs,又称波尾时间(见图)。

4、雷电冲击电压标准波形为2/50,是模拟雷闪放电时造的雷电放电压;操作冲击电压标准波形为250/2500或波前时间为2000~3000的衰减振荡波,是模拟开关操作或系统故障时产生的操作过电压。

5、雷电冲击电压标准波形为2/50,是模拟雷闪放电时造的雷电放电压;爬电距离是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6、考虑实际的冲击电压波形中,起始部分通常不宜区分,峰值附近波形比较平滑,标准中用峰值电压Um的0.0.5及0.9等数值来确定冲击波形的实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标准雷电电压波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